湖南屬于內陸省份,位于中國中南部長江中游以南,因大部分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,又因湘江貫穿于全境而簡稱“湘”,全省面積過半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。地圖坐標為東經(jīng)108°47′—114°15′、北緯24°39′—30°08′之間,全省東西直線距離667公里,南北直線距離774公里,總面積21.18萬平方公里。相鄰有六個省市即廣東、江西、湖北、貴州、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和重慶直轄市。
湖南東、南、西三面山地環(huán)繞,中部和北部地勢低平,呈馬蹄形的丘陵型盆地。西北有武陵山脈,西南有雪峰山脈,南部為五嶺山脈(即南嶺山脈),東面為湘贛交界諸山,湘中地區(qū)大多為丘陵、盆地和河谷沖擊平原,除衡山高達千米以外其他均為海拔500米以下,湘北為洞庭湖、與湘、資、沅、澧四水尾閭的河湖沖積平原,地勢很低,一般海拔50米以下,因此,湖南的水系呈扇形狀匯入洞庭湖。
湖南境內水系比較發(fā)達,境內有全國第二大淡水湖——洞庭湖,有湘、資、沅、澧四水和長度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川5341條,總長9.93萬公里。這些大小河川除湘南一部分屬珠江水系、湘東一部分屬鄱陽湖贛江水系外,其余均由四水注入洞庭湖,于城陵磯匯入長江,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向心狀水系。
湖南氣候屬大陸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,四季分明,日照充足,無霜期長,雨量充沛。全省年日照時數(shù)為1300-1800小時,年平均氣溫16-180C,年降水量1200-1700毫米,適于人居和農(nóng)作物、綠色植物生長。
湖南的植物資源豐富,覆蓋面廣,區(qū)系豐富,地理成分復雜,起源古老,種類眾多,植物分布廣泛,在不同經(jīng)度、緯度和不同高度,都反映出一定的分布規(guī)律。其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(qū),共計有248科,1245屬(土著屬119屬),5000余種植物,居國內第7位。同時木本植物極為豐富,達2470種,而且在省內分布的43個中國木本特有屬中,單科屬就有33個,幸存有世界罕見的五大植物“活化石”――銀杉、水杉、水松、銀杏和珙桐。特別是湘西北以水杉、珙桐、杜仲、伯樂樹、金錢槭、香果樹等樹種為代表的華中植物區(qū)是本省植物區(qū)系的精華。
湖南地處中亞熱帶,氣候溫和,植被繁茂,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場所。到目前發(fā)現(xiàn)湖南省的脊椎動物有897種,隸屬5綱44目146科。湖南野生動物資源中,有一類保護動物白鰭豚、華南虎等,二類保護動物獼猴、短尾猴等,三類保護動物黑熊等。禽鳥種類繁多,其中屬于國家級保護珍禽共22種,占全國鳥類保護數(shù)的44%。湖南一類珍禽有白頭鶴、白枕鶴、紅腹角雉、白鶴、黑鶴、白冠長尾雉、中華秋沙鴨;二類有紅腹錦雞、白腹錦雞、大天鵝、小天鵝、鴛鴦等。
湖南是著名的“有色金屬之鄉(xiāng)”和“非金屬礦之鄉(xiāng)”,礦藏豐富,礦種齊全,質量優(yōu)良。全世界已發(fā)現(xiàn)的160多個礦種中,已探明儲量的有83種,成為全國礦種較多的省份之一。銻、鎢、鉍、雄黃、海泡石、重晶石、獨居石的儲量居全國第一位,錳、釩、錸、芒硝、砷、高嶺土居全國第二位。
三湘四水的靈動多彩,蘊育著激越?jīng)_突型的文化思想,培養(yǎng)了“淳樸重義”,“勇敢尚武”,“經(jīng)世致用”,“自強不息”的湖湘文化精神。湖湘哲學思想,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(chuàng)者,歷胡宏、張拭、王船山、曾國藩、譚嗣同、楊昌濟,以至毛澤東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“以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(jīng)世致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”;稟承著屈原憂國憂民的文學傳統(tǒng)和胡安國“經(jīng)世致用”的哲學傳統(tǒng),湖湘文學藝術具有“文道合一”的明顯特點。以曾國藩為首的“湘鄉(xiāng)文派”為代表。湖湘史學具有經(jīng)史并重、說古是為了道今的特點;湖湘教育大興于宋代,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(tǒng):重視學思并重與知行統(tǒng)一,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。岳麓書院就是此一傳統(tǒng)的見證與代表。湖湘宗教:湖湘文化對宗教采取了“兼容并蓄”的態(tài)度,南岳大廟中的佛道儒共處就是典型事例。湖湘是我國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,豐富多彩的傳統(tǒng)習俗和民族風情,又互相滲透,彼此影響,匯合而成一種個性鮮明獨具—格的湖湘民俗文化。由于對實踐與實用的重視,湖湘科學技術素稱發(fā)達。早在商周,青銅冶煉已具相當規(guī)模。近代的銻都,更為全國冶煉之冠。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,令人嘆為觀止。它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,將湖湘文化獨特的科學品格盡現(xiàn)無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