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氣象知識指導生活并不是現(xiàn)代人的專利?;厮輾v史,古人通過對星象、物候的觀察確定了季節(jié)、安排農耕;河姆渡人在南方潮濕的氣候下,蓋出“干欄式”屋子;仰韶、半坡人居住在溫帶季風氣候區(qū)的中原,鑿出“半地穴式”房子。這些選擇雖然樸素,卻充滿了智慧,華夏文明也逐漸茁壯成長。今天就讓我們去追溯那些古老的氣象智慧。
早在距今6500年前,仰韶時代的先民們就精心繪制出四時天象圖,反映了二分二至,也就是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的節(jié)氣情況。唐堯時代開始有觀象臺,通過觀測日出的方位來確定分至季節(jié)。山西臨汾陶寺的古觀象臺是迄今為止發(fā)現(xiàn)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。殷末周初,先民通過測太陽晷影來定一年的長度,測粘土的深度定四時的氣候。在此后的數(shù)千年里,觀測儀器不斷改進并得到普及應用。宋朝秦九韶在計算“天池測雨問題”時,用了“平地得雨之數(shù)”,也就是積雨深度來量雨水,為雨量的測定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。
夏商西周時代,人們開始將物候變幻、天氣現(xiàn)象、大氣光象等記錄到甲骨文上,公元前1217年的一塊殷墟甲骨文上,就記錄了世界上最早的未來10天天氣預報。而與干旱、洪水等氣象災害斗爭是從夏商時代就一直延續(xù)下來,史書記載了夏禹治水的驚人偉業(yè),想必大家都很熟悉。
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竹筒《秦律十八種》中,還以法律的形式規(guī)定,天下郡國向朝廷上報雨水情況,包括農田得雨的頃數(shù)、雨水普瀉的情況,濕土深度、降水起止時間、旱情等等??梢哉f,人們對氣象知識的理解和利用,連接著歷史,又昭示著未來。
編輯:曹鈺佳
查天氣
關注“廣西天氣”微信公眾號